品三国读后感

时间:2024-06-30 14:13:08
品三国读后感

品三国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品三国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品三国读后感1

这个暑假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被里面的人物深深地感染到了。曹操,虽是枭雄却有宏伟的目标;刘备,虽是贩商却有安汉兴刘的志向;孙权,虽是官二代却仍发展孙吴集团;司马一家,虽为家臣却有成就霸业的心愿,并为其发奋努力。

今天我就要对刘备这个人做一番粗略的评价。

刘备出生于旁落的皇族,是个皇族至亲,以卖草鞋为生。在黄巾起义的时候结识关羽、张飞这两位虎将,并且桃园三结义,成为了兄弟。这三人一路起起伏伏: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关羽温酒斩华雄,却没有受到袁绍赏识;在长板桥退军之际,张飞大喝三声,吓退80万曹军……对于他们二人的故事那肯定是家喻户晓了,而刘备虽不是以武力自居,而是用仁义。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卧龙诸葛亮;不顾家事,飞骑去请凤雏庞统;在蜀川之地,不到万不得已不夺蜀川。这些都是仁义之师的象征。

然而他却犯了最低级的错误:没有主观见解。在隆中对中,当诸葛亮提出攻占蜀川后,兵分三路去取魏国首都(这样刘备的大将虎将都分开,兵力也分开,容易让东吴乘虚而入),这个方案明显是存在很大的漏洞的,刘备却没有发现,或者说发现了也没有指出来,是导致了当时最强战力蜀国直接衰弱的主要原因。在大将兼兄弟关羽和张飞死后,刘备更是鲁莽而是去了谋略,竟然举整国之力去硬攻东吴,最后因为水土不服和天气等原因使陆逊火烧连营,进而气死了刘备。强盛的蜀国就此衰落,刘备毕生心血付之东流。如果当时他不是只想着报仇,而是与东吴进一步结盟,东吴肯定会因为招惹刘备得到原谅同意结盟,进而直捣黄龙,一统天下完成安汉兴刘的心愿。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备虽是仁义之君,却在处理某些事情上失去理智,就如复仇,是一个充满仁义道德却缺少理性思考的一位有得有失的君王。

俞敏洪说过:一本《三国》治新东方。可以看出,《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用很大,多读只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历史上对刘备的见解很多很多,这只是我的判断与见解。

品三国读后感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沙淘尽英雄...”这首诗歌就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里面包含珍藏着许许多多的诗情画意,流泻着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三国当是三个国家,但要属曹操的领地最为广大,他的城池众多,又有一百多万大军.兵马。集中在北方,名为魏国,最终曹操病死后将它交给了长子曹丕。

在东南方的领地,属于孙权,名叫吴国,国土面积还算较大。西南方的蜀国为最小,属于刘备。

就在那时,因魏国实力强大,吴蜀两国联手,两国交战,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最终三国归同土,名为晋国。

三国有三绝:奸绝有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三人中,我最敬佩的人要属诸葛亮了。孔明因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三顾茅庐,最终请了诸葛亮下山出兵,可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知天下三分,开始张.关都瞧不起他,觉得他只是个书生,不懂用兵,可孔明第一次交完战,就杀的敌人大败,大获全胜,便让张.关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孔明用兵厉害,还识人心,知天懂地。草船借箭一回中,周瑜让孔明三天之内造十万只箭,他便出船来到曹寨子,借自我算到了浓雾而让曹兵看不清乱放箭,一会儿,船就扎了满满的箭,共十万多支。周瑜的朋友鲁萧又担心曹兵追来,可孔明却喝酒笑道:“曹操怕中计,不敢来。”果然,开回原处,无见一位曹兵,周瑜明白后也大吃一惊。

孔明也很顾全大局,周瑜见他聪明过人,人称“卧龙”。自我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便三翻五次的想要害死孔明,可孔明一向不在意这些事情,相反还一向在帮忙周瑜,只为了蜀国.吴国两国之间能够联手对抗魏国。

我们也应当像书中的人物英雄一样,保护国家。

品三国读后感3

看着他夸夸其谈、谈笑风生,将三国乱世品得有声有色。在他的评点下,周公瑾成了我的偶像,关二爷成了我男神。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关羽,易中天说关羽是个重情义的人,从三国的点滴中也能看出。一是因为当关羽被俘曹营时,曹操给了关羽很多美女和财宝但是关羽始终没有下跪,但当曹操给了关羽一匹马——赤兔时,关羽跪下并道谢,曹操就很郁闷地问关羽:“你为何下跪?”关羽的理由让我捧腹大笑:“因为有了赤兔马我就能回到我哥哥(刘备)的身边了。”他随后重重报答了曹操又回到了刘备的身边。难道这不是重情义的表现吗?

还说,关羽为何被剃头匠称为祖师爷?因为都有一把刀啊!但关羽的刀是砍头的!说到这里,易中天教授自己也忍不住笑了,鬼知道为什么民间那么多古怪的传说。

关羽也被人捧为财神,易中天先生说,有一天关羽还能称为爱神!因为有一次关羽对曹操说:“我要是帮你打败了吕布,你要把那个女的嫁给我。”打仗前一天晚上,关羽还特地跑来跟曹操强调此事。

虽然后来曹操抢了关羽的女人,但是他也被别人抢了东西——被诸葛亮抢了空城计的“发明权”。易中天先生结合了历史各种原因:

1、诸葛在城楼上弹琴你听得一清二楚,找个人将他射下来可好?

2、你不打他,;围他那么个三四天,看他想干什么不也可以吗?

从各种原因分析,诸葛的空城计是假的。

而曹操的空城计是真的,那是因为有一天他自己出门收麦子,吕布突然将军队开到他的城下,曹操一急,让他的家属在城楼上站岗,吕布一看这莺歌燕舞、娇声嗲气,再看见旁边有一个幽深的小树林,想曹操这老贼肯定把军队藏在小树林里了,于是撤回了自己的军队。而第二天来,曹操还真的把伏兵埋在了树林里!易中天先生讲得惟妙惟肖,逗得我眼泪都笑出来了。

易中天嘴里的帅哥周公瑾,一米八四的诸葛亮,少年英雄孙策,我都难以忘怀。

品三国读后感4

终于等到了我把《品三国》摊开这位演义一段非常历史的非常大师为我写下了三个柔中带刚令人荡气回肠的三个字:易中天。

作为一个铁杆“易迷”我被他的口才深深折服当然也希望这位语言大师能在编书上有更大的造诣。

让我细细读来。写的比讲的更生动!他解剖了各个军阀集团的实力其核心人物的性格和一些历史难题。就单讲曹操集团吧。曹操儿时家教不好是个花花公子但天资聪慧的他走上政坛成为一方军阀。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有了正义的旗帜;他施行“屯田”有了粮食的丰收;他颁布《求贤令》有了建立精锐部队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想大有作为想当个“治世之能臣”不久便与袁绍进行了官渡大战十万袁军灰飞烟灭。曹操乘胜统一了北方。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曹操为何会奇迹般以少胜多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曹操集团人心齐而袁氏集团则正好相反甚至“窝里斗”。袁军进犯官渡有了天时;占领官渡两旁的白马和沿津有了黄河之险占了地利。但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他的文臣武将敬其如 ……此处隐藏4245个字……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一定要立下自己的志向,并向自己的志向努力前进。

品三国读后感12

对百家讲坛上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系列讲座的不屑来源于师长师兄们的影响,历史当作玩艺,人物成了Boss和CEO等,简直是在拿历史、历史人物开玩笑。

可终究好奇还是占了绝对上风,我倒不会傻B兮兮每天爬在电视机前看那一叹三涌,就直接买来一本《易中天品三国(全集)》来看了。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啊!还谈不上敬佩,但不屑全打消了,易中天绝对称得上一个学者,也让电视,准确地说,也就是这个百家讲坛更深刻了。易中天先生由人物牵出历史事件、牵出时势格局,而三国时代又岂是容你孑然独世的时代,于是从曹操谈起,揭起错综复杂的一张网,将三国众英雄一网打尽了。这与刘心武先生由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似有同曲同功之妙。再说,易中天先生是否扭曲历史或者言过其实,我看未必,最起码比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或者过于偏袒蜀汉的陈寿的《三国志》要更可信一些;不过说起来易中天先生可是偏袒曹操的,冠他以“可爱的奸雄”,新秩序的建立者加寒士加改革家等等,连诸葛亮也是下意识地继承了曹操的方向,曹操成了一个大大的代表历史一定方向的创新家了。

这一点,我倒觉得曹操只是出身(低贱),性格(暴而疑),经历(艰辛)决定的,而不是说他就承担了什么历史使命,即使承担了,那也是历史发展强加给他的,要不他早就当上魏帝了,还能等到曹丕。读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脑中原先模糊的三国的复杂统将清晰了一起,一张人物事件谱让它越发清晰;朋友说,别用你易中天的理论和我谈三国,看,他还在不屑呢!我倒认为,品出来的三国,更吸引人兴趣啊!

品三国读后感13

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那里以往走过一批个性张扬的英雄豪杰。在没落的东汉末年,三国九这样悄然的登上了历史舞台。说它是一段历史,说它是一段演义,还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短短的百年,三国为历史的画卷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三国,简单的把自我幻想成三国的一员,意气风发的称雄在千年以前的沙场之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发现小时候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或许是从最简单的对三国的喜爱产生的。越是喜爱,就越想去探索它的真实。《三国演义》毕竟是在几百年之后的角度上用文学的方法来描述那段历史。然而文学形象毕竟替代不了真实的那段历史。之后就开始阅读《三国志》,想到作者能够以史学家的身份将历史与感情融合在一本史书真的很不简单。当我仍然在三国的历史琢磨的时候,我看到了《易中天品三国》,易教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让我明白到底应当去看待三国,去正确认识三国人物。翻开尘封的历史书籍,看那些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归根到底是他们做人上,品性上的成功与失败。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可是经过三国里面人物的斗争,我们能够发现,分析战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与失败,总归是领导者做人的成败。胜败岂无凭?事实上早在斗争的一开始就已经有做人上的优势与缺点决定了。这一点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在三国里面,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昔日的盛衰,也不仅仅是鲜活的历史人物,而是让我们明白,要以史为鉴,为自我在前进的道

路上铺就基石。命运为你安排了起点,行程则就要自我掌舵。

黯淡了刀光剑影,惯看秋月春风。多少英雄豪杰,繁华盛衰,都已经随滚滚江水奔流入海。古今多少事,都已付笑谈中。学习三国,学习历史,让它为自我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指明方向。锻炼磨练自我,一步步实现自我的目标!

品三国读后感14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素迷离的历史,这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说纷论坛,成败得失疑窦丛生。(开场白—大江东去)

真假曹操

评三国,先得讲曹操。

年轻时的曹操,被预言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曹操的形象不是很好,好听一点是“奸雄”,难听一点是“奸臣”甚至是“奸贼”。鲁迅评价曹操是一个英雄。在<>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佩服他。”这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

在书中记载说曹操很喜欢开玩笑,也很喜欢那些爱开玩笑的人。<>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曹操的手下的一位老人,跟曹操开玩笑的说:“今日如果我死了,那经过我墓地要拿一壶酒一只鸡来祭奠我不然的话你在路上肚子疼了可不要怪我。”之后这位老者死了之后,曹操就把这句话刻在了他的墓碑上。

再说周瑜

当你听到周瑜这个名字时,肯定会想到三气周瑜这个历史典故。周瑜担任吴国的都督,易终天先生在各种资料查明这件事是罗贯中编造出来的。

还要说刘备

在<>中大家都很看好刘备,可是在历史中记载中他却是一个十分狡猾之人,他投靠曹操打吕布,投靠袁绍打曹操,投靠公孙赞打袁绍。他如果投靠的人被打败了,他比兔子还快的逃跑。

历史滚滚,如同那奔流不息的河水,已成往事,但那份记忆却留在了心中。

品三国读后感15

《品三国》就像一本跌宕起伏的小说,让我能够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领略三国风云人物的风采。

《品三国》是由厦门大学教授根据自己独特的视角编写出来的一本佳作。2006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云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

《品三国》里面又很有很有味道的句子。“看历史,必须历史地看。没有前因,就没有后果。只看‘名’,不看‘实’,咬文嚼字,死抠字眼,那不叫‘严谨’,只能叫‘钻牛角尖’。”我也觉得是这样,如果需要深究某件事或者某个人,就必须联系前后、仔细推敲,不能根据某一点就武断地得出结论。再看一句,“当我们赞美和欣赏那些乱世英雄的时候,不要忘记那时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这句话小小地震撼了我一下,没错啊,很多时候,我经常被那些豪杰人物的出色风采所吸引,却经常忽略那些最低层人民他们所承受的苦难。拿破仑是一名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我们应该佩服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为拿破仑出生入死的士兵们,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那些士兵促成了拿破仑的光辉。最后再看一句,“袁术最蠢的地方,还是他在大家都想当皇帝,又都不敢挑头的时候,迫不及待地当了出头鸟。要知道,出头的椽子是要先烂的。尤其是在群雄割据、势力相当的情况下,谁挑这个头,谁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袁绍他们懂这个道理,因此尽管心里痒痒的,也只好忍住。曹操更是心里透亮。孙权劝他称帝,他一眼看穿孙权的鬼心眼,说着娃娃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袁术却不懂。他以为只要他一抢先,便占了上风,别人就不敢怎么样了。没想到皇帝的称号不是商标,抢先注册的结果只能是玩火自焚。”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易中天讲历史的独特风格,一个“娃娃”、一个“商标”都不禁让人捧腹大笑,而且又让人更容易明白他的意思。

《品三国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